行业研究
冯启斌:人、时间和地点,是“最后一公里”的三个决定要素
9月27日,以“心向山河,全力以赴”为主题,2021年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在北京盛大启幕。中金公司交运&出行研究联席主管冯启斌出席并发表演讲。
“最后一公里”现在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决定的?未来会形成什么样?各种抉择的定位是什么?冯启斌表示,第一,“最后一公里”现状。目前来看,“最后一公里”主要有三个模式:快递上门、快递柜、快递服务站。整体申诉率比较多,主要针对关于投递服务,这是一个现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最早的1993年、1994年快递公司慢慢成立,到现在,电商产品、快递产品的多样化,到现在看到有各种“最后一公里”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从哪里?它怎么形成的?它到哪里去?
第一个点,所有快递行业的产生是跟着流通结构走的,流通结构产生是跟着交易结构走的,交易结构的产生是根据电商发展起来的,整个消费领域从第一次运输革命到第五次流通革命,叫做线上线下融合,包括第四次流通革命,哪些变了?哪些没有变?交易结构决定了流通结构,流通结构决定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决定“最后一公里”在哪里。几个东西没有变化,第一,整个交易里客户、品牌商和分销商没有变化,并且两个角色没有变化,一个是物品展示功能以及交易功能没有变化,最终到电商快递端时候,由于流通结构变化,所以产生电商快递,所以形成了电商快递产品,最终有三个要素在这里面产生,那就是人、时间和地点,这三个东西没有变化,这是本身“最后一公里”决定的三个最大要素。
第二个问题,整个快递行业的行业产品设计者三通一达,为了市占率要求,倒逼整个行业“最后一公里”成本下降,加大了整个行业“最后一公里”的压力,这是从从业者层面看到的。并且,想办法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最后一公里”效率,所以,产生了驿站、快递柜、合作站点、共同配送成为降成本的手段。第二个要素在于整个通达系同质化竞争,降低了“最后一公里”成本,反向刺激社会想办法通过多种模式来降低成本。第三,辅助因素,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会造成整个行业很多快递员不够用,很多地方缺场地、缺人员、缺设备,结合现在制造业的回流,结合对于整个小哥的保障,也在是这个范围之内的,这个因素会让整个成本继续上涨,也会促进整个快递“最后一公里”模式的开发以及降低了“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未来是不是考虑在招聘、在场地、在工具上面的补充作用。
在“最后一公里”上,谁决定“最后一公里”,第一条,流通结构决定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决定三大要素,人、时间和地点。所以,本身的东西是不能脱离上游经济规律的。第二,整个行业里,同质化的竞争造成对市占率的诉求,以及末端成本进一步下降,所以,加剧了这个行业在“最后一公里”多种模式的变化。
到底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探讨?他表示,第一个问题在于促进流通领域一些产品的分层、分级和差异化。能不能再用有限的资源通过产品设计方式把人、货、时间做一个分离,让他们在后端有限资源利能够提高整个利用效率,因为现在没办法增加很多劳动人口,没办法给太多资源投入这个行业,能不能从产品设计方面考虑把前端需求分开。第二个问题在于市场同质化竞争前提下,国家一直在提倡如何提高通达系高质量发展,能不能引导大家做一些新的产品开发?因为未来整个快递行业还会走向综合回归的方向,以快递行业为基础的框架,如何提高整个消费流通效率是核心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政策支持上进一步想办法能够支持网络投入,包括车辆、审批、公共服务建设、无人机、无人车,当然,要结合前沿产品设计、中间从业者以及他们对于“最后一公里”的想法,最终匹配资源配置,这是市场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