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来,虽然上海市疫情呈下降趋势,但保证城市2500多万居民生活物资供应保障任务仍然艰巨,复工复产工作正在有序启动,对应急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笔者认为,应该及时启动上海的快递服务网络,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抗疫保供工作投入新的生力军。上海是一个高度现代化、商业化的大都市,日常生活建立在完整服务业的基础上,正常状态下,数以万计的快递小哥、外卖、跑腿人员忙碌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的物流配送服务,如同水、电、煤一样,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服务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在静态管理政策下,我们观察到,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做了诸多创新:进入保供单位的企业名单由最初的商超、生鲜电商平台迅速不断延长;由货车司机和外卖、跑腿等即时配送骑手组成的运力负责把物资送到社区门口,实现无接触配送。这套体系解决了部分保供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个性化需求浮现,暴增的保供物资需求与受到严格管控的有限配送力量之间,出现了供需不匹配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多数快递企业没有被列入“保供”企业名单,快递员被封控于驻地和物流园区,车辆因缺乏通行证而停驶。而保供的艰巨任务,呼唤着新生力军的加入。这个生力军,则非上海的快递行业莫属。快递行业在上海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常态下,上海平均日包裹量超过2000万/天,接近人均1件,每件包裹均重1公斤,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城市投送能力。庞大的快递网络下,6万多位一线快递员穿梭在大街小巷,1万多个快递末端门店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10多个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快递分拣中心,1万多辆支线车辆每天辗转于转运中心和网点之间,另有3千辆以上重型卡车作为双向干线班车和上千条全国路由把上海与各主要城市进行网络化连接。笔者期待并呼吁有关各方能够尽快考虑并落实启动上海的快递网络,并特此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一是上海快递应该尽快脱离“静止”状态,不是以单线单点,而是重新启动,以全程全网的姿态,释放出强大的网络和精准投送能力,为上海城市供应和制造业的复工复产,提供高效坚实的物流保障。 二是始终紧绷防疫这根弦,对快递作业实施全程闭环管理。可以通过对快递相关作业人员、车辆、园区的完全闭环管理实现动态安全的目标。事实上,圆通速递通过落实标准化管控,严防死守,迄今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网络转运中心,还没有一例确诊病例,实现了网络的总体运转顺畅。因此不宜夸大物品传递中的风险,通过采取规范的消杀措施,完全没有必要让恐慌成为快递物流的最大障碍。要按照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做到“控人不控货”,不仅要让物畅其流,还更应该让抗疫保供的物资配送尽早“快起来”。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异地分装单位包裹,通过快递网络直接投递到小区门口,再由社区志愿者按址分发。针对民生物资保供目前分发难、处理难的痛点,笔者一直建议,可以考虑把政府组织的生活物资在异地分装成满足家庭基本需求的3公斤重标准化应急包,发挥快递企业时效优势及全网全程优势,直送4万个末端社区。社区志愿者们就不需要再进行物资的拆分,只需精准分发,从而避免在疫区产生大量的耗时耗人力的重复工作。如果快递网络能够尽快在上海重启,就可意味着金融中心的单据可以顺畅交换,资金流转加速;还意味着生产企业的JIT精益生产更有保障、产成品会更快地进入市场,长三角的供应链、产业链得到尽快的恢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正规的快递小哥参与到应急保供体系中来把“黑快递”逐出市场,让上海快递在上海抗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