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克服疫情影响,快递件量增速逐月攀升,折射出什么信息?
快递杂志 2022-09-23 17:03 发表于北京
快递网络迅速恢复,折射出我国经济恢复的强大韧性。
■ 文/刘江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数据
快递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快递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水平。今年3月以来,全国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对重要民生物资供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带来较大影响。快递网络受到较大冲击,通行受阻,车辆滞留,运输不畅,部分区域网络关停。4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有序推进,快递网络迅速恢复,件量规模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增速逐月攀升,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折射出我国经济恢复的强大韧性。
快递渠道畅通加速了消费恢复的步伐
在更高水平实现了消费公平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接近2/3,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快递是消费的风向标,快递网络所支撑的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4,是促进消费扩容和升级的重要助力。快递服务网络加速下沉,极大释放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快递网络实现从“快递下乡”向“快递进村”的升级。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从2014年的超过50%上升到2020年的超过98%,建制村快递通达率从2020年超50%到2021年超过八成,2022年上半年达到九成。
网络加速下沉提高了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用户渗透率明显提升,人们使用快递的频次明显提高。2022年上半年,人均快件使用量超过36件,寄往农村地区的快递包裹规模占比显著提升,占快递业务量的比重接近1/5,且占比还在快速提升。农村地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2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4.8个和4.9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明显缩小。
快递服务网络的下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消费公平,加速消费线上化进程。快递“下乡进村”工程的实施使消费者拥有更多知情权和选择权,提高消费的透明度。快递网络打破了消费的时空界限,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以相同的价格购买相同的产品,缩小了城市间城乡间的价格差距,为平抑物价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低于年初3%的预期。线上消费占比快速提升,从2011年的5%上升至2021年的29.7%,2022年上半年上升至29.9%,接近三成,占比仍在持续提升。
快递网络下沉提高了消费的品质,农村居民消费从“无品牌”“小品牌”的产品到“有品牌”“优品牌”的产品升级,城市居民消费从“高价优质”向“优质优价”转变,消费者获得感明显增强。从走势来看,快递发展与消费特别是线上消费的走势基本吻合,受快递复工复产和网络恢复正常运转的驱动,线上消费率先恢复,线上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增速在4月出现首次下降后,5月迅速修复,6月增速明显加快。
快递渠道畅通有效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
在更深层次实现了产业协同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我国生产数字化程度明显提升,制造及供应链能力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以消费为主导的C2M(顾客到工厂)模式推广衍生了更多更高的供应链需求。“快递进厂”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无缝衔接,大幅缩短了流通环节,生产者通过“电商+快递”可以直接面向全球市场,实现“买全球”和“卖全球”,场地位置对生产决策的重要程度下降,快递价格和发展水平成为企业生产甚至产业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
从快递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中心城市向周边转移的趋势在强化,中部快递业务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11.2%提升至2021年的14.6%,2022年上半年增至15.3%,呈快速提升趋势。31个省会城市(首府、直辖市)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9.2%降至2021年35.7%,2022年上半年降至34.6%,呈快速下降势头。
快递在支撑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在支撑区域间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东部和中心城市为研发和外贸基地,中西部和周边城市为生产和物流基地。“快递进厂”显著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流通成本,提高了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力。快递规模经济导致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快递价格持续下行降低了快递的“使用门槛”,大量低货值的产品可以通过快递渠道销往全国,2021年仅快递价格下降就节约直接流通成本超过1000亿元。随着“快递进厂”工程的推进,快递在服务汽车、消费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出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国际供应链、海外协同等融合发展的成熟模式,节约大量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据前期调研了解,“快递进厂”至少可为制造企业节约1/5左右的流通成本。
直播电商的发展加速了生产数字化进程,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同时,快递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产业间融合越来越紧密,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市场容量在万亿元级。
今年以来,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较大,随着国家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推进,快递物流渠道的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逐步打通,工业生产秩序恢复。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6月增速加快至3.9%。主要快递企业供应链收入呈快速增长势头,2022年上半年,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4倍多。其中4~6月,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分别完成67.21亿元、71.28亿元和105.67亿元。业内主要企业供应链业务规模增长与工业生产恢复势头基本一致,产业链供应链修复加快。
快递渠道畅通拓宽了国际贸易通道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海关统计,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5年增长近10倍,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亮点。跨境电商的发展带动跨境快递的发展,主要快递企业加速海外网络布局,主要集中在国际枢纽建设和跨境货运能力建设方面,如菜鸟比利时列日枢纽启用,顺丰鄂州航空货运枢纽已经投运,圆通嘉兴航空货运枢纽加快建设,主要企业加快海外仓和境外本地网络建设。目前我国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个,总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快递全货机规模进一步扩大,顺丰自有全货机达73架,京东航空货运成功获批,中欧班列和海运路线持续增加,跨境快递运输能力明显提升。
快递从支撑我国产品走出去逐步向支撑我国产业走出去和全球布局升级,一方面,拓展网络覆盖,提高我国在全球的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中国快递全球共享;另一方面,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战略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提升国际供应链服务能力,帮助我国制造企业打造安全稳定、反应快速的柔性供应链。从快递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我国跨境快递受疫情和乌克兰危机两大超预期因素冲击严重,2022年上半年跨境快递业务量同比下降超两成。但二季度以来降幅持续收窄,4~6月跨境快递业务量降幅分别为35.3%、21.5%和13.3%,呈快速修复势头。但受燃油和乌克兰危机影响跨境运输成本明显上升,导致跨境快递价格上升,一定程度上抑制部分中低端跨境电商需求。随着跨境电商政策红利释放和跨境寄递渠道的畅通,快递在支撑我国产业产品走出去和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快递渠道畅通增强了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更宽领域实现了产业融合
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动,现代支付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资金的自由流动,快递网络的覆盖实现了实物的自由流通,加速了商品流通和产业循环的速度,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的实施,从服务网络覆盖入手,通过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经济数字化发展推动物流需求向小批量、多频次转变,物流需求快递化(实质上是物流需求标准化的过程)趋势增强,快递成为社会物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快递发展推动整个流通方式转型和供应链条的优化整合,降低整个社会的流通成本。
快递产业园区建设加速,以快递为主导的快递经济发展模式成效初显,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快递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顺丰、中通、圆通等8家快递企业登陆资本市场,8家头部企业跻身中国500强。主要快递企业依托快递渠道拓展快运、冷链、供应链等领域,通过技术引领、模式推广和服务创新迅速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导者,带动了整个流通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总体来看,快递服务与实体经济融合越紧密,经济晴雨表功能发挥得越显著。二季度以来,快递及其关联领域主要指标均出现积极变化。4月以来,快递市场增速逐月上升,企业家投资意愿强烈,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快递板块投资价值理性回归,均反映出社会各界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看好,也折射出对我国经济恢复的信心增强。下半年是行业运行的旺季,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政策效应显现,我国快递市场规模大、发展空间广、发展韧性足、政策红利多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行业恢复两位数增速依然可期,经济重回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