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届“最美快递员”展示(下)
上海市邮政管理局 2023-01-13 10:07 发表于上海
近期,上海市首届“最美快递员”揭晓,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加强宣传弘扬。(事迹展示按姓氏笔画排序)
坚守不变的初心 书写追梦的华章
杜友荣,男,29岁,汉族,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现为中通快递上海管理中心运营管理部操作部机修组组长。
冒着被拽入河的风险 义无反顾营救落水者
2021年11月9日13时30分左右,杜友荣在途经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华丹路时,发现有人落水,他心里一紧,迅速跑到河边仔细查看,见对方已无任何挣扎求救的迹象,他立刻脱衣准备下水救人。经他观察,由于河坎太高,跳入水中一人根本没有办法把落水者救上岸,贸然行动,也只是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河堤太高,自己都无法保证自己成功上岸,把落水者救上岸更是难上加难。紧要关头,冷静又思维敏捷的他立刻选择求助另一名路过者,两人协同救援。
他一边喊着让人赶紧帮忙报警,一边与另一位施救者立即开始救人。另一人选择下水,而身强力壮的杜友荣则更适合在河堤上面拽拉,由于需要使出拉拽两人的气力,杜友荣丝毫不敢松懈。冒着被一同拽入河中的风险,他没有退放弃。只见他半身悬在河堤,牢牢抓住下水者的手使劲拉动,下水者则帮忙将落水者的手递给他。虽然消耗不少体力,但他觉得没什么比救人更重要。最终在两人齐心协力下,他抓住落水者,成功将其救上岸,整个营救过程不超过两分钟。随后,杜友荣凭借着昔日所学的专业救助知识,对落水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按压其腹部使其吐水脱离危险。一直待警察到来后,他才放心离开。
有人问起他当时救人的想法时,他说:“情况危急,当时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想尽快把人救上来,遇到这种事肯定是不能犹豫的。” 杜友荣奋勇救人的模范行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人心所向,他以实际行动教会他人,在危难时刻豁得出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艰苦局面扛起重任 钻研业务降本增效
杜友荣不仅在救助他人方面有着一颗天然的善心,在工作中,他的责任意识也很浓厚,喜欢钻研业务,对设备构造更是熟识,操作技术自然就十分娴熟。他常常站在公司角度,对一些厂家提出有效的设备质量改进建议以及指导性方针,大大有效节约了公司后期维保成本。2021年6月,外围新场地投入使用后,受新场地设备调试和老仓场地设备老化易故障等因素,机修组面临设备维保严峻考验和极限挑战。面对此种艰苦局面,杜友荣不怕困难,勇于担当,扛起重任,从而通过公司公平晋升渠道,后经管区任命,担当起了名副其实的机修组长一职。
入职中通快递9年以来,杜友荣从最早的同城部,到后来的运维部,再到如今的操作部,他对待每个岗位都兢兢业业,尽心尽职做好每一件事。如今负责设备维修工作及维修人员管理工作的他,需要每天下午6点工作至凌晨2点。为协助现场管理做好开机检查和设备隐患维保工作,他每天主动提早上班,自愿延长下班时间。他在岗位上总会主动想着怎么把整体的工作做到精细化,去提升时效,节约成本。为确保中心操作运营,杜友荣合理优化机修班次频次,划分区域维保责任人,使设备第一时间得到维保。在优化班次以后,更是又节约了机修人员成本。
用一颗平常心全力以赴传播社会正能量
每当别人问其上夜班是否辛苦时,他摇摇头,“中心生产高峰都在夜间,8小时的工作制度也很合理,这种夜班模式并不会太辛苦,我也已经相当适应。”凌晨的工作相对而言必然会较为辛苦,可他总是用一份积极的心态面对,不仅能吃苦,而且态度认真负责。业务上,锐意进取不断进步,同事间,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在单位总能听到别人夸他。杜友荣说:“我想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待人,做一名能带给社会正能量的快递小哥。好人好事今后我还会做,工作上我也会全力以赴去迎接每一项任务。”
一盏灯能照亮远方,一束光能穿透胸膛,一些品质能让生命闪光,一种信仰能让家国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快递小哥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杜友荣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快递从业者,他因为热爱,所以认真负责。从他的工作态度中就可窥见其善良坚毅的优良品质,这样的他,必然会选择毫不犹豫营救所见的落水者和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们。

中通小哥 最帅“守沪”
张传浩,男,34岁,汉族,现为中通快递上海浦东花木网点快递员。2022年3月,上海疫情暴发,然而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挺身而出,燃烧自己,用微弱的光为大家点亮前行的路。他就是来自安徽亳州的张传浩。为所在业务小区1598户四五千人送物资快件,每天都有一千多件快递,小区里不让骑车,他就拉着小拖车送,一天来来回回要走上3万多步!但他却不喊苦不喊累,一心只想着为这里的居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业务深受小区居民认可 毅然决然地开启“逆行”之路
高中未毕业的张传浩之前干过网约车、也做过建筑工,总是顶着太阳满脸汗珠,努力工作养家。5年前,他来到中通快递上海浦东花木网点任职,负责起了联洋年华小区的投递业务。渐渐的,他勤快熟练的业务获得了这里居民的认可,久而久之,有些居民和他还成了好朋友。“就算他们戴着口罩我也能认出来是谁,有时候,仅仅是一个背影,我都喊得出他们的名字。”他经常开玩笑说,小区22栋楼,他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今年3月11日早上,张传浩一如既往按时到岗,可迎接他的却是一条条封控区域的警戒线。他所在的岗位区域封闭了,他焦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既担心小区里的居民,也希望这片区域的主要业务不要受影响。他立刻跟公司领导请示,并且做好核酸检测,准备好防护用品后,张传浩毅然决然地开启“逆行”之路,踏进了他无比熟悉的联洋年华小区。有认识的居民看到他有些意外,还以为他没来得及出去被封控在里面了。听到张传浩的真实情况后,他们多少有些惊讶,接着就关心起他来:“你吃饭怎么办?在哪里睡觉啊?”这些问题,他进来前都没仔细考虑过。好在居委会给他准备了盒饭,还帮他安排了张折叠床,睡在一个空出来的地下室里。
每天走上3万多步 为1598户四五千人送快件物资
张传浩每天一早,就会到小区门口,接收各家快递同行的快件,把它们按楼栋分类,储存在货架上,再把这些快件分送到每个楼栋大厅,通知居民们来领取。到了晚上,他会在每个楼栋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送错的快件,再帮忙物归原主。因为有时候有些居民快递没收到,经常会有快递同行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给看看。活虽简单,但忙是真忙。小区一共1598户,算起来四五千人。一开始,一天有1000多件快递。小区里不让骑车,他就只能拉着小拖车送,一天来来回回,要走上3万多步。
他投入在封闭的小区工作了将近一个月,每天都十分忙碌,家里人也总担心他,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小区里坚持送货到门的就只有中通快递了。有时候,其他同行们还会委托张传浩帮忙查询快件,善良朴实的张传浩都一一答应下来,把同行找他帮忙的事情一件件完成。甚至还会帮助居委会和志愿者们一起工作,搭起放货架,理顺快递的收货、送货流程,使封闭小区的快递配送很快走上了正轨。
后来快递数量逐渐少了一些,张传浩又开始帮助运送各种生活物资,比如政府送来的蔬菜包,有整整一个车厢那么多。还有小区居民团购外卖的生鲜、生活用品,这些物资数量庞大,也非常重,他经常要忙到晚上11点钟才结束。
送饭送菜有求必应守护快件手磨出泡 居民赠锦旗赞其最帅
还有一些居民会给他打电话,请他帮忙给小区的独居老人送菜送饭,他也都是有求必应。有时候遇到下大雨的天气,张传浩看有些放在货架下面的快递要浸湿了,就拉着拖车运了一些到地下车库。但地下车库的斜坡有点陡,拉下去容易,拖上来就有点难度了。拖了几次,他的手都磨出泡了。后来有人看到他这样来来回回太累了,在微信群里号召男性志愿者来帮忙。那一刻,他的内心也很感动。原来,他对别人的付出,大家都记在心里。
居民们都真心感谢他,一个人为大家付出了那么多。那段时间,总有人为他打饭、递水,有些居民还感动地塞红包给他,但都被他婉拒了。有一天,15号楼的一位阿姨喊张传浩过去,他应了一声,转头又去忙了。过了一会接到电话,才想起来这事。跑过去一看,那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原来小区居民们给他准备了一个仪式,要送我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最帅逆行侠。
没见过这阵仗的他,脸一下就红了,额头也开始冒汗。一位居民抓拍了他当时的表情,开玩笑说:“小张,你的表情好尴尬啊哈哈。”虽然有点不适应,但他的心里充满了暖意。他说:“我一直觉得,我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工作,没想到平凡如我,也能获得大家这样高度的认可。”那一刻,他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了内心小小的自豪感。
瞒着父母和妻子 他说做快递员就要使命必达
每当大伙问他,你走进封闭的小区不怕被感染吗?家里人不担心你吗?张传浩的答案总是很干脆:“做什么工作就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就像医生护士要治病救人,我们做快递员就要使命必达。市民网购的这些是防护用品、生活物资等都是急需的,总得有人送。我年纪轻身体好,三针疫苗也都打了,万一要是出现问题,应该也扛得住。”
张传浩的父母和老婆孩子都在安徽老家。他主动进小区隔离派送物资这件事,没敢告诉他们。后来,他妻子发现其作息时间和在网点时不一样了,他只能“招供”。妻子知道他默默奉献的选择后非常担心他。他说:“我能感受到爱人的担心和紧张,但是她也没有办法,既然我选择为居民服务,她也只能不断叮嘱我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但他还是非常害怕父母担心,那段时间始终还是瞒着他们。
有一年其他城市受灾,小区的一些业主往灾区捐赠了很多衣物,张传浩没有收他们的快递费。他自觉帮不上灾区什么大忙,但他常想,如果有能力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尽一份力量和心意,就自己往里面填了些快递费。
张传浩说,在上海奋斗这些年,一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二是希望能对社会贡献出一点微薄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社会有温情。对像张传浩这样淳朴、实实在在奋斗在一线的快递工作者们致敬!

用微光温暖身边人 以勇气和力量守护
鲁迅先生曾言:“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疫情面前,我们无非血肉之躯,并非铜墙铁壁,但责任与担当给我们穿上了盔甲,给了我们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愿意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社会带来温暖、信心和希望。这饱含着每一个志愿者们的心声。今天的主人公杨康就用自己的微光温暖着身边人,以他的勇气和力量在抗疫行动中倾身守护街道居民的“菜篮子”。
助力抗疫,捐赠口罩
心系疫情,杨康在3月下旬感受到疫情的严重性,担心身处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可能缺乏防护物资,便通过朋友联系到了10000只医用外科口罩,于3月25日捐赠给了友谊街道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他为抗疫做的第一件事。
先见之名,孝老济困
杨康担心封控后可能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紧急在浦西封控的前一天开着自己的4.2箱车,购买了一车3000斤的胡萝卜和土豆,平价卖给社区周边没有来的及储备物资的居民,并留了400多斤,联系社区居委的工作人员将这些无偿捐赠给宝钢九村的老人及困难群众。
克服困难,坚定信念
4月10号杨康与网点同事王卫东一起参与到了街道的抗疫志愿服务中。
尽管第一天晚上二人是在桥洞下度过的,尽管他们每天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哪里可以吃到一顿饭,但是面对越来越多微信、电话、朋友圈寻求帮助的声音,他们决定坚持下去。每天,初阳伴随着忙碌升起,购买蔬菜、生活用品等物资成了日常,每当他们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帮助时,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了。
杨康二人便是在这艰难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着身边的人,并得到家人和网点其他快递员的理解和认可,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家人和快递员都参与到了抗疫服务中去。
发朋友圈,点亮微光
杨康开始组织同事发朋友圈,寻找身边需要帮助的在沪务工人员、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持续帮居民购买生活用品、装卸物资,平均每天为上百人提供帮助。“如何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直困扰杨康的问题。
如何能帮助更多的人
“如何帮助更多人?”是杨康最开始思考的问题。帮忙跑腿,虽然已经带领着更多的同事加入进来,但能够帮助到的人还是有限。
直到某天杨康在宝山接到了一个浦东区小姑娘的求助。杨康从宝山东拼西凑购买了生活物资送往85公里外的浦东,在回宝山的途中,公路边上见到了两个岁数大的菜农在卖黄瓜和白瓜,但马路上空荡荡的,半天没有一辆车过。大叔瓜果卖的还算便宜,杨康便将两辆三轮车上的瓜果都买下装上车,菜农看到他有车辆通行证,便请求他去蔬菜大棚里看下还有没有需要的蔬菜瓜果。看到菜农哀求的眼神,杨康感觉到菜农也有难处,便开车去了。也正是这次的恻隐之心,困扰他的问题迎刃而解——作为“中间商”买菜,打通上下游。
杨康立即给街道主任发信息,希望能够帮助菜农把瓜果销售出去,同时解决居民们物资紧缺的问题,他本人无偿提供运输、装卸服务。就此,杨康开始了公益团长之路,他集结快递员利用自己车辆去采购蔬菜,并以采购价直接销售给居民,并逐步扩大服务范围,为10多个团长供货,成为其背后的“大佬”。拒不完全统计,杨康与其他快递员志愿者平均每天奔波200多公里,采购新鲜、耐放的平价蔬菜,并运送到各个小区,服务范围横跨宝山、嘉定、黄浦、浦东四区,服务小区达20多个。在“百团大战”的背景下,平价蔬菜尤其难得,这一举动,得到了团长和居民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夸东西平价新鲜好吃,物超所值。
对此,杨康表示:“看到大家吃得开心,团队所有的累、所有的苦,都值得。疫情期间,我们不能贪图蝇头小利,应该多一些正能量,希望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多参加抗疫志愿活动,早一点恢复正常生活”。从开始的一对一帮扶,到服务多个小区的居民,杨康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很多人,也为很多人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最累的,也是最美的人
杨康在做团长的同时,通过街道接触到了许多疫情期间的保供单位(如:友谊街道办事处,海底捞,老盛昌,世纪联华,卜峰联华等),彼时有些保供单位还没有通行证,杨康便免费给这些单位运输保供物资,与志愿者一同给街道各小区卸物资。
卸货的时候,有人问:“卸货那么累,是不是赚得不少?”他笑着回答说:“我们是快递员,平常就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时候我们是志愿者,非常乐意为大家服务,不需要钱。”
自强不息,热心公益
作为一名95后,杨康很早便踏入社会历练,从水电工做起,现在是一名业务熟练的快递员,正在成长为一位努力创业的网点负责人。凭借自己的努力,他让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其实,此次疫情只是偶然放大了杨康的爱心举动。平时,他都会参与公益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比如:无偿献血,一年两次;公益捐款,钱虽不多,但体现了他炽热的心。
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引领青年的价值导向。当代青年要从完成历史使命的高度认识为人民服务,并追求最高层次的为人民服务,在践行为人民服务中完成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郭浩强:既是快递小哥,更是抗疫英雄
郭浩强是圆通速递上海杨浦区同济大学分公司的一名业务员,他负责周边的14个小区、近10个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物资派送工作,服务居民人数超过10万人,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运行贡献“快递力量”。
干快递,最重要的是服务
“最重要的是,服务不能差,服务是第一位。所谓服务,就是将心比心。”郭浩强说:“我手机24小时开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一个电话,我就尽量去办好。还有就是社区服务,我们也动脑筋去做福利,比如我们搭建一个社区平台,有买菜功能、志愿者帮扶老人等。我的微信群里有四百多人,这个65弄小区里60%的人在群里,有人会@我说‘小郭帮我买袋米’,我就帮忙买好直接送到他们家。阿姨们买菜、买米、买油盐酱醋,有的楼层高点不愿意多跑,通过微信群买好放在驿站,我们准备了两个大冰柜存放,等他们方便时过来取。我们也承诺过,疫情一旦出现反弹,也会无偿地帮助社区去做,小区里的人需要的东西,我们都会落实。”
在郭浩强眼里,没有难对付的顾客。“你如果被投诉的话,可能就是因为没做好服务。有些业务员和人吵架,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郭浩强认为小区就是自己的家。“我在小区有好几个干妈,都是送快递认识的。她们对我都很信任。有人出去旅游,把钥匙给我,让我帮着遛狗。我把小区叔叔阿姨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有个阿姨说:‘小郭,你对我好一分,我还你十分。’”
郭浩强去过北京、四川、东北、广州、杭州、上海,他觉得最好的地方,那还是上海。在上海做了这么年快递,他从未和客户发生过肢体冲突。
“快递的初心不能变,给家人寄东西,是表达心意、传递温暖;我们送快递的,也要具有温情。”郭浩强觉得,科技在发展,业务量大了之后,人的距离反而远了。自己做社区,就是想把距离拉近。对人的热情与对送货的负责二者合一,即是“优质快递”。
2021年11月,郭浩强在同济大学附近的同叶大厦还开设了一家公益驿站。该驿站除了提供居民日常寄取快递的服务之外,还承担着一份特殊的“使命”——为困难学生、残疾人、军人等提供免费快递服务。郭浩强承诺,驿站开始盈利后,除去日常开支外,盈利所得全部将纳入相关助学基金或捐给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更特别的是,为了能让客户更方便地取件寄件,这家妈妈驿站实行24小时营业制。
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
郭浩强还是一名抗疫英雄。
2020年,疫情形势最严峻的两三个月里,圆通同济分公司与医院及同行网点协商,最终确定各家快递公司的快件都统一交由郭浩强一人负责,进行“无接触派送”。
医院流动人员多、病源感染风险高,为保障医院快件服务和安全防控,经过协商,郭浩强在医院门口搭起了一个集装箱,用于暂时存放、安排快件。每天,他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把自己武装好,把快件分类归好,逐个通知。包裹上写有“重要物资”的优先处理,或送到科室,让医院得以第一时间入库使用。小郭坚守集装箱几个月,为医院派送各类快件近万票。最多的一天,他连续奋战14个小时,为医院派送快件500多票,无一票投诉!
郭浩强说:“其实我也害怕,这是人之常情,我有老婆,有两个孩子,都在上海,当时的情况我再想家也不能回家。”“我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军人,从小深受影响,当时就有一股热血在奔腾: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必须把本职工作干好。人家医生在那里救命,物资来了,你却跑了,怎么行?该做的事情必须做,不能逃避,关键时刻要伸出一把手!”
今年是郭浩强为新华医院派送快件的第九个年头了,他已经与医院里的医护3000多人建立了联系,颇受信赖。之前,郭浩强还因凌晨为医院紧急派送急救药品,被医生授予“服务一丝不苟 贴心无微不至”的锦旗。
在2020年9月举行的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郭浩强作为民营快递业的两名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之一,登台受到了表彰。

快递小哥化身社区“团长”
——圆通上海长宁区福泉网点
疫情下的上海,有许多坚守在一线的普通人,他们的默默付出,确保了管控的良好秩序、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城市的运转。
蔡小兵是圆通速递上海长宁区福泉网点负责人。从今年4月初开始,蔡小兵带领公司的19名员工投身到了夜以继日的保供工作中,负责数个社区约2000户居民日常生活物资的团购和派送工作,每天处理物资平均在14吨左右。忙碌的他们平均睡眠时间每天只有3个小时左右。
带领19名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
今年三月下旬,浦西封控前,蔡小兵的住地属于中风险地区,每做一次核酸,都有许多新增患者。蔡小兵一合计,和自己网点的员工说:“索性还是住在快递点吧。每天按时做核酸,做抗原,这里还安全些。”还真的是兄弟。蔡小兵老家桐庐,“做快递的都是我们那里出来的,跟着我的这些员工很多都是老表,大家沾亲带故的。”十几个大男人就在公司里打地铺。有睡在车里的,有睡在地板上的,有睡沙发的……
和同事们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口粮,很快就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而告急。另一方面,十几名快递小哥每天被“关”在站点,大家心态都有点慌。作为站点的负责人,蔡小兵要“对他们负责”,便向网点所在的程家桥街道联系,希望可以获取一些生活物资。
蔡小兵开始失眠,“一开始,我们这么多人自己只剩几颗土豆了,我心里着急啊。”4月初,街道来检查,顺便聊起家常,志愿者少是个问题。蔡小兵立刻主动请缨:“我们这么多人,闲着也是闲着。而且志愿者不就是帮助居民解决最后100米送货问题的吗。这个是我们的专业。”他一拍胸脯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说:“把我们的人都用上。”于是,蔡小兵带着19名员工,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为附近小区的居民分发物资。
蔡小兵是有点“骄傲”的。有些地方来了物资,在外面摆了两三天,蔬菜都不新鲜了却还送不到居民手上,“志愿者不是专业的,他们肯定吃不消,我们365天,天天都在干。不夸张地说,他们全部人干上一天,也没有我们这几个人干一两个小时效率高。”
化身团长,为6000名居民提供服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蔡小兵了解到附近小区居民在封控期间购买蔬菜、肉类等基本生活物资方面存在较大不便,他开始尝试在原先的“妈妈驿站”客户群里组织团购,蔡小兵的妻子每天在群里征集、汇总居民的相关需求,由蔡小兵根据需求联系采购,再由网点的司机开车去统一运回,分发到居民手中。
蔡小兵脑子活,不仅是为了自己带的团队能够有饭吃,更为了附近街道的居民谋福利,他找到了江苏吴江的渠道,在四月初物资紧缺的关口,帮助居民采购各种物资,吃的,喝的,尿不湿……一二十吨货,样样都有。十几个人,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那段时间东西贵得要命,但加上运输成本上扬,蔡小兵这里的货品也不过比平时贵上10%-20%,居民们买好物资总是连道感谢。这个耿直的快递人很是直接:“我最怕别人把我们和发国难财的黑快递联系起来。挣钱是挣不完的,一辈子还长,这个时候不是挣钱的时候。”
蔡小兵发现,许多志愿者都来为小区里的孤寡老人买水果。他心下一动,打电话给正在做“团长”的老婆:“已经团出去的货就算了,剩下的货我们不卖了。”就这样,一批蔡小兵花了8万元自费采购的12吨水果,从苏州来到上海长宁,又进入了老人的家中,全部免费。“居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现在他们有困难,我愿意尽己所能,出钱出力为他们服务,尤其是老年人”。
随着居民的口口相传,联系蔡小兵帮忙采购的人越来越多,蔡小兵手机里的团购群已经从最开始的1个发展到了十几个,群内人数至少有6千人。人手不够,他还联系了相邻区域的快递网点一起参与,现在他和整个团队不仅仅为周边小区、街道提供服务,最远还覆盖到了10公里以外的区域。
有了“党员”新身份 是荣誉更是责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人:蔡小兵!”今年6月30日,在圆通速递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上,出现了蔡小兵的身影。
原本,蔡小兵就是公司党委确定的发展对象。因为疫情,入党培训的部分课程不得已延迟,蔡小兵的入党时间也一度推迟。在今年建党101周年之际,蔡小兵入党宣誓后表示,“工作中、生活中,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入党既是一份荣誉,也是更大的责任。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展现‘快递员’的担当,为群体发声、为行业发展建言。”
蔡小兵2005年来上海做快递,2015年成为网点的负责人。他说,2022年的上海之春,如此特殊,如此难忘,从来没有像此时这般真切感受,城里的人与这座城生息与共。“我在这里买了房子,也找到了老婆,别的地方,不会去了。上海,我们的根,上海,我们的家。”